發展簡史臺灣本島最早媽祖廟開臺天后宮簡史History歷史考證-明鄭時期清光緒帝御賜匾額安平護軍媽祖現神蹟世變後之變遷萬千劫後之重建開台媽祖護佑全台媽祖學院揭牌啟用天妃宮遺址簡介國際締盟姊妹廟回到台灣歷史的原點組織概況 網站連結
瀏覽人次:14048
|
回到台灣歷史的原點安平台灣尋根之旅 原居住於安平地區的平埔族部落稱為台窩灣族「Taywan」,初到安平的漢人向原住民詢問地名時,原住民答稱「Taywan」,漢人將之音譯為台窩灣、台員或大員,後來因語音相似逐漸演變成台灣。安平就被稱為台灣嶼,荷蘭人亦稱安平為「台窩灣」。 後來台灣逐漸成為整個台灣島的總稱。福建沿海居民到台灣來大都由安平登陸,當家鄉的人問起:「要到何處去」,大都回答說:「去台灣」,台灣漸漸成為台南的代稱,一六八四年清廷,將台灣納入版圖,康熙皇帝將台灣定名為「台灣府」設府於台南市。由此可見台灣這個名詞是由安平的原住民部落音譯而來的,而安平也是最先和漢民族有接觸的地方。明清時期的安平是中西文物交萃的軸心,也是一個經貿重地,漢人和洋人貿易往來都在此地進行,所以至今安平才會留有多處的洋行,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清代時安平也是一個軍事樞要之地,有眾多軍營及軍裝局、海關、領事館、醫院…等皆設置於此。 明永曆15年,鄭成功率領明朝遺族,繼續與清朝對抗,也是由安平登陸,並在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設府置縣,並確立台灣的行政制度。鄭成功在此培蓄發揚革命精神,扶殖中華民族之基地。 明史記載:「明天啟四年紅毛番泊舟於此,因事耕種,設闤闤稱台灣。」所謂設闤闤稱台灣,即指台灣街,台灣街在當時號稱東方唯一的貿易港,荷人施博爾博士稱曰:「台灣街在荷蘭時是稱數一數二的開港,貿易繁盛,而歐亞人種五花十色共處其間,市肆鱗次櫛比,街道清潔不染一塵,人口號稱數萬。」 |